元宵节做简单的灯笼?
1、把纸折旗:取一张彩纸,横折两次,再纵折五次,横翻格式,从对边往中间对折,使彩纸成八小节。
2、把纸折孔:取一支壳竹或竹签,把八小节的彩纸折到一起,在中间把竹签垂直插进去,就把纸折成一个灯笼孔状。
3、把纸折成灯笼形状:把灯笼孔状彩纸折成一个圆筒状,如果要做更精美的灯笼,可以在外面把彩纸继续折成玫瑰花状或者是蝴蝶状等。
4、把灯筒装饰好:可以用别的彩纸来装饰灯筒,装饰上花朵、蝴蝶、星星等,如果家里有剪刀,还可以剪出其他精美的图案来装饰灯笼。
5、把灯笼里填充:将塑料袋、纸片、纸巾、铝箔等放入灯笼内,填满,就可以把灯笼完成了
延伸阅读
元宵节手工灯笼怎么做?
1、所需材料:拷贝纸、皱纸、浆糊、水纹胶纸、色料、画笔、剪刀
2、上超市买人家烧烤用的那种竹签,肯定比自己削的工整,根据你要制作的花灯大小,长度裁成24段12CM,两头削平,用纱线绑成6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。
3、皱纸裁成小长条用浆糊缠绕在正方形的竹蔑框上,花灯做出来会结实些,糊纸也方便。
4、再把6个绕好纸条的正方形竹篾框构成花灯骨架。
5、所谓拷贝纸,就是我们以前描画描字的那种薄薄的比较透的纸,用它裁出8个等边三角形和4个正方形,糊在骨架上。
6、最后上色、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点缀一下,可以选蜡烛或者LED小灯做灯芯。大功告成
为什么元宵节要挑灯笼?
在元宵节的时候,挂灯可以营造喜庆的气氛,红灯笼是团圆吉祥的象征。在元宵节挂灯可以营造喜庆的气氛,红灯笼是团圆吉祥的象征。
元宵节打灯笼,是为了祈福和营造气氛。汉明帝永平年间,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。南北朝时,元宵张灯渐成风气。唐朝时,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,佛教大兴,仕官、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“燃灯供佛”。于是,佛家灯火遍布民间。从唐代起,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。
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
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“夜”为“宵”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“元宵节”。根据道教“三元”的说法,正月十五又称为“上元节”。元宵节习俗,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。
元宵节打灯笼的由来?
灯笼由来
灯笼,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,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。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,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西汉纸发明之后。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,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,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,才扎结花灯,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,象征着“彩龙兆祥,民富国强”,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。
元宵节的灯笼的起源?
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开始于汉朝。元宵节又被称为“灯节”,而在这一天打灯笼的习俗开始于东汉时期,东汉明帝刘庄就下令在这一天夜晚的时候,皇宫和寺庙里都必须要点灯来表示对佛的尊敬,同时也下令士族庶民都要在这一天挂灯,所以挂灯笼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风俗。
而到了唐代的时候,赏灯的活动更加的繁荣,在这一天,不管是皇宫里还是民间,不仅街道上都挂满了灯笼,而且还要建立高大的灯楼以及灯树等,在唐朝著名诗人卢照邻的《十五夜观灯》中就有“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”等记载。
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年新的开始,非常具有仪式感。
元宵手工灯笼?
制作元宵手工灯笼的方法:
1、取一张正方形纸对折。
2、再对折,用记号笔在侧面画弧,用剪刀剪下。
3、展开后就是花朵的形状,将红色花朵用胶粘到黄寺纸上,顺着红纸的轮廓裁剪黄色纸。
4、接着在其中一朵“花瓣”尖上粘一个小圆片,涂胶,依次将其余的“花瓣”粘到小圆片上。
5、一款喜庆又好看的红灯笼就完成了。